交叉敷料(transvestite)的愉悅與麻煩:從歐洲性科學到台灣

July 17, 2017 | Autor: Wei-Jhen Chen | Categoría: Theories of Gender and Transgender
Share Embed


Descripción

交叉敷料(transvestite)的愉悅與麻煩: 從歐洲性科學到台灣 The Pleasure and Trouble of Transvestism: From European sexology to Taiwan

陳薇真(Wei-Jhen Chen) 政治大學哲學系碩士班肄業;獨立研究 [email protected] ※如已參考本文而引用內容,請進行引用。如未引註,法律責任自負。

摘要 本文解構線性進步觀的運動發展論,經由系譜學方法重回 19 世紀末歐洲性 科學的未分開端之刻,並到台灣 1980 年代與同性戀、變性人同期被醫療化的「翻 譯扮異性症」及 1990 年代起的網路社群,重新探索被線性進步觀所狹窄和遮蔽 的性/別另類可能。 This article will deconstruct progressivism of gender/sexual movement such "LGBT" or "Transgender" by genealogy from European sexology to post-colonial situation which medical translated "Transvestism" in Taiwan (1980-). I explore sexual/gender alternative which is been concealed.

關鍵詞

transvestism, cross-dressing, paraphilias, sexual minority, transgender

禁羈民主與惡趣技藝:亞太地區第一屆皮繩愉虐情慾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台灣大學法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 2015 年 5 月 31 日

1

還有一種不大遇見的虐戀與戀物的混合現象叫做緊身胸衣的戀物 (corset-fetishism),在這現象裡,緊身胸衣是一種戀物,不過 它所以成為戀物的緣故,是因為它可以供給壓力和束縛的感覺。 Abraham 很詳細地分析過一個複雜的例子:他是一個 22 歲的大學 男生,他的性歧變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其間有戀足、緊身胸衣、對 一切束縛與壓迫的力量愛好,又有戀臭即對體臭的愛好,[..]。此 外,他又有 eonism(即男身女扮或女身男扮的現象)的傾向,他 願做一個女子,為的是可以穿緊身胸衣和不舒服而硬得發亮的高跟 鞋。從青春期的年齡起,他開始用他母親已經用舊的緊身胸衣,把 腰身緊緊地捆束起來。 --Havelock Ellis,1933(譯文部份調整)

原則上,除了人以外,沒有動物會想著為自己穿衣。衣服對人來說 是專有的,乃是人的一種"專有特性"。穿衣本身是與人所專有的所 有其他形象不可分的,即使人們討論它少於語言或理性、邏各斯、 歷史、笑、哀悼、墳墓、天賦等。 --Jacques Derrida,〈我所是的動物(更多隨後)〉

比如說,到目前為止所能聽到的同性戀論述,對我個人來講,其實我 是很不滿意的。比如說我聽到的在身份上本來就是同性戀者的言論, 因為被正當化了,所以感覺上有一個比較跟主流趨勢同流的傾向[..]。 [..]還有,如果我們要讓運動正當化的話,那些更可能讓大多數人都 不能接受的(如虐待狂、被虐待狂、變裝癖),是不是可以包容在這 樣一個邊緣族群裡面?這個我也希望有所探討。 洪凌,〈酷兒發妖:酷兒/同性戀女性情慾「妖言」座談會紀實〉,1994

2

前言 本文嘗試以扮異性症(transvestism1,後來網路社群縮寫為 TV)為討論中心。 首要是定義的難題。本文與實證主義病理學(pathology)拉開距離,但也拒絕的 多元文化主義,而是試圖聚焦和捕捉實踐現象中的多樣光譜。與 transvestism 相 關的層面是多層的。其一,扮異性症到變性慾者(transsexualism,後來網路社群 縮寫為 TS)之間,如 Harry Benjamin 量表(1966)到社群經驗中被視作多光譜, 愈偏前者是暫時扮裝行為(cross-dressing,後來網路社群縮寫為 CD) 、愈偏後者 是“真正異性認同的純粹變性人”。部份人的經驗歷程從 TV 轉為 TS。其二, 不論稱作 TV 或 CD,也具有兩端的光譜,一端是偏向街景一般女性打扮、審美 旨趣而忌性(sex-negative)的群體;另一邊是極端的跨越性別衣著而達到性興奮、 性喚起或性舒發。既然是兩端,也就有中間地帶。其三,不論 TS 或 TV/CD 社 群,在實踐中又有部份重疊於如下相關的性方式:受虐、戀物、緊束、曝露、前 列腺高潮等。 交叉敷料實踐有其自屬的網絡聚集,但卻極少有能見度、公共談論、正當性 和主體賦權。其出沒與跨性別、同志、異性戀或 SM 社群部份重疊,但因男性跨 越衣著汙名以及也又不是變性人的託異或不可理解性(unintelligibility)而處於 邊緣的邊緣。 追溯社群史到運動,從 Foucault 將 19 世紀末歐洲性科學家的博物觀察稱作 如植物圖鑑般的時代,到人們也開始用醫療分類來言說自己的逆反論述,在這過 程中(伴隨二戰前後世界重心從德國轉為美國),同性戀成為 500 多種性變態中 1

transvestism 取自拉丁文 trans-的穿越或跨越(across, over)與 vestitus 的衣服或打扮(clothes, dressed) 。揀選如何翻譯 transvestism 是困難的,其語意經歷不同階段的轉折,尤其是經過二戰後 美國 DSM 的醫療化與性化,飽受病理化與性汙名。本文依行文需求而使用如下三種策略。(1) 探 討字源學的變遷時,採取直接原文而不譯;(2)側重於呈現已受到醫療化與翻譯影響的面向時, 採用「扮異性症」 ;(3)避免醫療化定義,而探討其性實踐於生命經驗的積極意涵時,戲謔地採用 上下文放進 google translator 時會跑出的中譯建議──交叉敷料,作為歪斜的另類語用。 與另一個文化拉開距離,drag(通譯為扮裝)──drag 語意起於 19 世紀劇場裡的裙尾拖曳,20 世紀中期起浮現,drag queen 指舞台中男扮女裝的俚稱,drag king 反之。Drag 在脈絡上帶有舞台 表演與部份男、女同性戀社群文化及獨特的內心意涵;與已婚異性戀男性在私下做女性氣裝扮的 心理與文化意義有所不同。為拉遠距離,我避免採用中文「扮裝」翻譯 TV/CD 文化。

3

主流的群體,跨越性別的行為在美國 1950 年代後也分離為醫療手術、英文化的 transsexualism、與不醫療手術的 transvestism/cross-dressing。1968 年二波婦運及 同性戀解放運動起到 1980 年代,男、女同性戀的正典化對變性人、扮裝皇后和 石頭鐵踢等有所衝突,SM 與皮革等也參與了婦運性論戰(sex debate);當瞬間 林立的變性診所忙著替變性人排隊手術時,Virginia Prince 自我認同為仍是異性 戀男性的 TV/CD,並經營私人社群聚會、賦權肯定及發刊自 1960 至 1979 年的 變裝雜誌(Ekins and King 2005)。當 Transgender 逐漸成為含括的 大傘詞(umbral term) 、而 LGBT 逐漸成為取代 gay and lesbian、更含括的性少數 總稱縮寫時,儘管許多變性人對 transgender 的政治語意表示反對,但性別認同 與原生性別不一致逐漸成為「跨性別人士」的主要指稱對象。ILGA 等國際非政 府組織推動於將 LGBT 的權利以性傾向和性別認同(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縮寫 SOGI)為核心,自 2008 年後,SOGI 納入聯合國人權組織的正式 用語(陳薇真 2014) 。上述回顧,transvestism 原本與同性戀、變性、SM、暴露 癖等性變態同列,卻隨著時間而逐漸被排除於同志、跨性別的公民權保障之外。 一百年前,500 多種大家都是性變態;一百年後,一部份人變得比人更加像人, 一部份人卻變得更加非人、變態、病態與罪犯。 本文試圖對線性進步觀的運動發展歷程抱持警醒與拆解,經由系譜學方法重 回 19 世紀末歐洲性科學的未分開端之刻,並到台灣 1980 年代與同性戀、變性人 同期被醫療化的「翻譯扮異性症」及 1990 年代起的網路社群,重新探索被線性 進步觀所狹窄和遮蔽的性/別另類可能。 在立足點(stand-point)上,本文作者並非交叉敷料實踐主體,因此宿命地 是以局外人觀看的視點、而難以是貼近詮釋的主體發言。難免是良善知識份子的 佔據位置、部份歪曲與代言。在此,跟隨 1996 年張娟芬〈假扮女同志〉中、情 境式共分社會汙名的論點而假扮扮異性症,以及張小虹〈在張力中相互看見〉裡 的警醒「當有主體願意現身說法時,要懂得閉嘴」,期望本文是拋磚引玉,未來 有更多的公共能見與討論。

4

20 世紀初歐洲性科學(sexology) 在最近台灣,從《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傳》 (Magnus Hirschfeld: The Origins of the Gay Liberation Movement,時報出版,2014)到講述 Lili Elbe(1882-1931) 故事而重新拍攝電影與暢暢書的《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似乎是台灣性 別研究與運動圈重新理解歐洲性科學的契機。然而,正如紀大偉(2014)所言, 台灣性別圈對於歐洲性科學的忽略、甚至作為假想敵而詆毀──反正性科學都是 壓迫性少數的兇手──與台灣在冷戰架構下的親美視點有關,而婦女到同志運動 莫不以二戰後美國的運動發展作為中心與參照框架。然而,轉折往往是起源的遮 蔽,以解構和現象學方式重回歐洲性科學,將其視為珍貴的豐富泉源,或可重拾 被 LGBT 運動所忽略的片段,提供今日性/別運動更豐富的積極意義。 在晚近相關西方跨性別史二手研究,在性倒錯開端之間,同性戀、跨越性別、 施/受虐與戀物之間有著從實際現象中升起的分離關係。在德國性學家 Richard von Krafft-Ebing (1840-1902)於 1886 年創立了醫學定義上的 homosexual 一詞, 卻是由性倒錯的方式來定義同性戀──男同性戀是以女性方式慾望男性,反之亦 同(The Transgender Studies Reader 2006:21) 。但 Ebing 也觀察到跨越衣著行為 的案例,他稱之為 cross-fetishism,描述地主要分為有的僅是特殊戀物、有的是 想被當作女性的受方同性戀、有的希望經由醫療改變自身的生理陰部(Freegard 2000:46)。 德國性學家 Magnus Hirschfeld(1868-1935)於 1910、1919 年陸續發表專文 與專書,使跨越異性衣物的行為從同性戀現象中分離出來, 界定為“the impulse to assume the external grab of a sex which is not apparently that of subject as indicated by the sexual organs”(引述自 king 1993:82)。但仍含混地同時 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光譜(或今日大傘概念跨性別的始祖):a)扮裝的行為、b)跨 越性別的認同與 c)尋求醫療改變身體性別念頭(Meyerowitz 2005:中譯頁 6)。 Hirschfeld 擁有一間性學研究中心(於 1933 年納粹後遭損毀),觀察動物的荷爾

5

蒙實驗,並替一名男變女進行性徵手術、留其在研究中心工作。Hirschfeld 描述 到這些(臨床中呈現的)人都是智力和教育水平中上、負責任、有良好工作並接 受市民義務,並且大多是異性戀者(Freegard 48) 。Hirschfeld 對於僅字面上指跨 越衣著行為的 transvestite 一詞並不滿意,因為 Hirschfeld 認為其衣物是內心狀態 的外部象徵化(Hirschfeld 2006:30) 。Hirschfeld 也描述到,在一個案敘述中,性 喚起(sexual arouse)只是跨越衣著時的偶然或部份,而非所有時候;有些依賴 自己或伴侶穿著女性衣物達性喚起,但有些在當下是感到自我平靜,而無法跨越 衣著時會感到焦躁或不安。有些會實做女性化(feminine)的聲音、姿態,修整 體毛為滑順的皮膚、戴假長髮,並渴望處在女性的環境、參與女性活動(Freegard 48-49) 。 另一位性學家 Havelock Ellis(1859-1939)留意到 Hirschfeld 的描述觀察, 但將其詮釋為另一面向。Ellis 於 1913 年時將術語稱作 sexo-aesthetic inversion2, 1920 年時創立了 eonism 一詞3,指極端程度地對仰慕對象的模仿或認同化的審 美態度:「從心理方面,據我看來,唳轉的人抱著一種極端的審美旨趣,想模仿 所愛的對象,以至於想和所愛慕的對象混為一體」 (Ellis,潘光旦譯,中譯頁 326)。 性學家們不約而同從當時社會的臨床中觀察到,transvestism 伴隨合併戀物 或受虐的現象。或者說,對性科學家而言的知識旨趣,如何從實際現象中上升為 事物的本質而與以分類、釐清現象與現象之間的關係是次生或伴隨合併發生,並 且將分類與分類之間依分離原則而劃分開來。在專書(1910/1991/2006)中,Hirschfeld 的開宗旨趣便是 transvestism 如何與同性戀、戀物(fetishism) 、受虐(masochism)區別。雖然性 喚起的戀物實踐常使用強烈象徵情慾化女性的物件,但 Hirschfeld 認為戀物的本

2

中國民初留學文人潘光旦,將其譯為「性美的唳換現象」 。 如同施/受虐狂用薩德、馬索克等實際知名代表人物命名,Ellis 也曾構想用人名來命名跨越穿 著的現象。Ellis 揀選了法國路易十五時期的外交官兼騎士 Chevalier d'Eon de Beaumont (1728-1810) ,一直以當時貴族女性裝扮、讓世人對其真實性別成謎,死後被檢查遺體才被確認 是男性,Ellis 才命名為 Eonism(Ellis 1997:324) 。日本 2006 年上映動漫《雙面騎士》 (Chevalier:Le Chevalier D'Eon)以此史實為腳本。 3

6

質定義在於以部份替代整體,而戀物傾向將無生命對象作為對象,transvestism 卻更將把自己與女性化同合為一(2006:30) 。Hirschfeld 也描述了受虐男性而希 望更女性(情慾)化(effemination)的案例,在性實踐過程中以屬於女性氣的不 舒服和疼痛的愉悅,如彈耳垂、穿緊束衣、穿高得跟山一樣高的高跟鞋等,經由 情感展現女性化的身體痛苦成為情感的慰藉補償(32)。Ellis 也在討論戀物的小 節中,介紹混合受虐或男扮女裝的形式(1933/1941/1997 1997:264)4。扮異性 症、戀物和受虐在概念上相互獨立分離,但實踐上卻經常同時相關出現,或許和 「(情慾化地)想像自己是女性」-「戀(情慾化女性)物」-「女性-受虐」 的實際世界中之相生連帶有關。 後世丟棄性科學的原由,不外乎科學家總試圖對事物進行相互獨立而互斥的 定義和分類。然而,筆者建議重回歐洲性科學(back to sexology)、並同時進行 科學的與社會文化的閱讀。在科學意味上,19 世紀後半是現代性的獨特時刻, 尤其醫學、生物學到人體知識等突破,以及許多學科的分立之刻。當科學家試圖 科學地由描述現象上升到一般性(generation)時,從含混的動物觀察的生理性 徵差異假說、心理學中有著不穩定的本體論假想,而這尚未穩定也提供了另類可 能。筆者提議以 19 世紀末也是何謂真正實證科學爭論之刻的 Husserl 現象學方法, 將現象懸置而上升到本質結構,探討其認同化(identification)動態構成的多樣 性。在社會與文化的意味上,建議將這些“科學”論述閱讀作為質性文本,對當 時歷史與社會加以脈絡化,探討扮異性症之為如是與現代性作為條件的關連── 近代西式服飾形式的浮現、都市化、貴族生活、機構、法律與國家。5

二戰後美國 DSM:極端性化,法律與犯罪的醫療治理 DSM 於 1968 年二版時,首次將 transvestite 同列為性倒錯(paraphilias)中,

4

扮異性症經常合併戀物,也保留到至今的 DSM 各版診斷準則中。 如同精神疾病是出生近代歐洲文明病,一個未發展的論點,性少數的浮現,和現代性與性別二 分有密切關係;不論從近代歐洲或台灣,性別分化的學校、現代職場、公共空間與衣物是作為性 違異的社會條件。 [……] 5

7

但沒有診斷描述。自此,原先仍保有模糊空間 transvestite 以醫療病理化的方式被 極端地推往性化。也因此,後來英文語系全球網路社群才將 TV 稱為“帶疾病化 意味,已鮮少人使用”。而較不以性旨趣的跨越衣著群體,為了避開醫學定義與 性汙名,挑選了 1980 年 DSM-III 定義裡、僅描述行為本身的中性字眼- cross-dressing,作為新的認同用語。 原先的歐洲性科學家,在其文化背景下,仍帶有豐富的個案描述,每位科學 家也有不同的觀察側重與描述;美國實用主義與行為主義後,對現象紛樣的觀察 減少了,轉為更加著重科學分類的分離原則、自身醫學地位提升,以及作為法律 或犯罪防治用途。 DSM 是美國為了統一實證研究、臨床、藥物和社會保險有一致的標準系統。 而在對待性倒錯群組上,卻帶有更有鮮明的社會治理意圖。在 DSM-III 到 DSM-V 中,各類性倒錯診斷標準皆加了第二條件:「引起自我或他人的痛苦、損傷或影 響社會功能」。而在扮異性症中,更是用於處罰和治療觸犯法律的行為者。儘管 DSM-III(1980)起在出版前言加上明敘 DSM 並不作為法律或司法之用,但自 此起,美國與世界各國司法機關皆會參酌 DSM 的定義或醫療衡鑑,作為可能直 接影響判決。美國 DSM 後,嘗試“治療”扮異性症的方式包括電休克療法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藥物治療的鎮定劑、抗憂鬱藥、抗精神病藥、荷爾 蒙補充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與抑制睪丸分泌的化學閹割(引述自 Freegard 54-55) 。 在台灣,網路搜尋找到一個介紹「性變態的藥物治療-化學去勢法」的藥師 部落格,介紹抑制睪固酮及衝動控制不佳的藥物、與 LHRH 等分泌源阻斷藥劑6。 在精神科醫師李文貴的投影片中,提及對性犯罪使用藥物治療仍有人權爭議、介 紹台灣法律後,仍回到醫學裡的性變態定義、分類、成因,以及各式藥物的藥理 7

6 7

。在台灣法律,《刑法》第 91-1 條,如觸犯第 234 條「意圖供人觀覽,公然為

http://mulicia.pixnet.net/blog/post/3801064 http://jkh54.com/article2009/ppt5.ppt

8

猥褻之行為者」,「經鑑定、評估,認有再犯之危險者」「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 強制治療」 。在 2001 年一篇〈戀物症的性心理評估與治療:個案報告〉 (李泳萱、 薛克利、文榮光)中,介紹一位治療成功案例。對象是一位當時 26 歲的未婚男 大學生,於 1999 年猥褻街上女性後騎車離開,兩次累犯, 「個案有自責感、有動 機想改變」,由學校察看委託醫學中心進行治療。在初步訪談與問卷後,以藥物 治療輔以心理輔導,「個案經治療後,具有更正確、健康之性知識,其衝動控制 能力增強,和伴侶間溝通方面改善很多,其內心擔憂和生理情況不適已減緩,顯 示有其具體且良好之效果」 。筆者認為,除了西方知情同意原則及人權爭議之外, 其學校、警政、醫療、司法及社會建構所產生的內化愧疚感,經常共構了自懺而 自願治療的共謀。2015 年 2 月台灣上映電影《模仿遊戲》 ,講述英國工程師艾倫‧ 圖靈(Alan Turing,1912-1954)因被視作同性戀遭司法強制注射雌激素、受身 體變化的性別焦慮而痛苦,最後意外死亡。相對照,當同性戀革命運動展開,其 它性變態的處境卻人情冷暖、飲水自知,嘆詠《金包銀》前兩句。

台灣報刊 1980 年 5 月,台灣《聯合報》的「王大夫信箱 青少年心理衛生及精神問題 解析」 ,刊登一名來信者的請教。來信者是故事當事人 15 歲弟弟的大姐,描述道: 自從他上了國中,我們經常在他床底下發現來處不明的婦女衣物,內衣尤其 多,經過幾次注意後,我們才知道小弟的怪癖,真讓我們又羞又氣。有一次, 我甚至看到他外穿著我們幾位姊姊的衣服,偷偷照著鏡子,極為興奮的樣子。 身為大姊的我,曾經質問他,他辯稱不知為何要如此,是無法控制的衝動使 然。 而當時的榮民總醫院精神科李鶯喬醫師,在報刊上解析道, 或是由於性的衝動使然。通常他在年幼時都有一種被當成女孩,穿上女孩衣 服的經驗,到了青春期,他或許偶然發現,穿上女性衣服可獲得快感,以後 就有暗地?穿上女性衣服的衝動。[..]如果其性別角色的認同並未發生偏差,

9

只是因為偶然穿上女性衣物發現可以獲得性的快感,引起以後對異性衣物的 興趣,則稱之為「扮異性症」,其預後常比較好。通常這種青少年的扮演癖 好若被人發現,會感到異常窘迫和不安,所以他的這種行為多在無旁人時秘 密進行。 隨後介紹正常的性心理發展階段,從 2、3 歲起給予適當的教導,使小孩瞭解自 己的性別角色,並且母親、父親要扮演適當的仿同對象,避免有所偏差,甚至更 壞會轉變變性慾或同性戀。正確的誘導方式,「加強其男性角色的仿同「使他在 家中與母親、姊姊、或外婆分房而睡,減少向異性仿同亦很重要」,並「鼓勵個 案作各種體能上的活動,如打球、跑步、摔角、打拳等等活動,以誘導隨青春期 身體發育而來的「性衝動」所引起的焦慮做正常的發洩」 。最後, 「雖然現在對性 變態的看法,已不如過去嚴格,但仍以符合倫理和社會行為標準的最為自然和理 想」。 1981 年《聯合報》、經常向大眾解惑醫療的「穆基」(筆名)專欄,一篇名 為〈關於戀物癖〉,刊登了三位讀者的不同困訴: 問一:我是念大二的男生,我有一個困擾多年的問題想請先生解答。從念初 中的時候開始,我就對女孩穿的褲襪和高跟鞋發生莫大的興趣,看到了這兩 樣東西我就感到衝動。 然後我開始購買和收集褲襪和高跟鞋,我發現一個人關起房門穿著這兩樣東 西,陰莖就會勃起,非自慰無法平息心中的慾火,現在我自慰的次數已經增 加到每天一次,請問這是不是一種變態的性慾?有沒有害處?能不能治療? 問二:我是個新婚不到一年的少婦,我先生有個怪癖使我受不了。在行房時 他堅持要我穿高跟鞋,請問這是不是一種病態? 問三:我是個年輕的妻子,我發現我丈夫有收集女人三角褲的習慣,我在他 枕頭下面翻出十幾條,新舊都有,有些是我的,有些來路不明,我為此深感 煩惱,請問男人怎麼會有這種嗜好?這是不是心理變態的症狀? 穆基引用英國精神醫師的話介紹戀物症,「有戀物癖的人,在自慰或行房前

10

激發性慾的是人體上不是性器官的部分,如腳或腿,或無生命的東西,如高跟鞋 或褲襪」,解說輕微的戀物不是病、「事實上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戀物癖』,例 如,每個男人都喜歡欣賞女性的乳房」 ;行房要求妻子穿高跟鞋, 「雖然不方便, 只要雙方同意,也未必不可」;收集奶罩也「都不是很嚴重的癖好,只要不養成 順手牽羊的惡習,就沒有什麼大不了」;只是第一位投書「走火入魔的程度,需 要請精神病醫師治療」。 與台灣同性戀和變性慾症被醫療化的時期相對照,1970 年代中期起的男男 和女女情殺社會事件中,醫師扮演社會權威專家,將醫學的「同性戀」一詞介紹 給民眾(黃道明 2012) ; 「變性慾症」自 1978 年由文榮光醫師引介國內,而 1980 年「珍的故事」後,在醫學界、媒體與社會大眾的相互建構下,各類性變態的分 類更加明確深植於醫師的知識意識,並由大眾媒體讓社會知道8。這則投書是首 則相對明確的醫療化敘述,並且由醫師扮演定義、性心理常序化及正確性別社會 化的指引。9 在台灣同志運動接引美國而「同志=LGBT」前,留下一個短暫片段。當 LGBT 前身仍是 gay、gay and lesbian、sexual minority 或 queer 爭論時,1994 年《島嶼 邊緣》一篇由「紅水鮮、紀小尾、蛋糖饃」 (筆名)撰寫的〈小小酷兒百科〉 ,與 「女性主義、世紀末、同性戀、虐待與被虐待狂、戀童、毒品、愛滋、湯包與 T 婆、同樂會(社交打手槍)」等清單共列,包括戀物傾向、換裝與變性(transvestism and transsexual,原文用語)。其中除了精采的在地原創敘述外10,也述及「臺灣 社會大致敵視(或帶同情意味地鄙夷)換裝/變性者」。感嘆的是,二十年後, 當社會已經同情而友善同志、跨性別時,transvestism 不僅尚未被性別運動而帶 起社會瞭解、而更加被跨/性別社群敵視及鄙夷。台灣 1990 年代性少數描述多樣

8

陳薇真,〈台灣變性醫療論述的性別維序現代性〉 ,未出版。 與前後時期對照,戰後台灣的報刊中,如知名的 1950 年代曾秋鳳事件(趙彥寧 1997;Howard Chiang 2014)及性別曖昧大街行走的報導,多半描述為性別表現的曖昧混合與行為,但並未成 為定義與認同。 10 如「國內某些中高年齡層之同性戀酒吧可見換裝者歌舞秀,然風格絕不同於電視節目常見之 男扮女裝搞笑表演」 。 9

11

包括(inclusion) ,當 2000 年同志運動主流化、性別平等教育後,即消失在能見 中。這個仍在美國 1980 年代 sexual minority 或酷兒論辯的時間差,替 transvestism 在運動上的存在留下蛛跡,可惜當時的在地 CD 社群仍在草根集結、尚未加入性 別知識圈論述的主體。或許至今仍是? 1990 年代中期後,報刊解說出現增多。在報刊出現的「扮異性症」 ,一類是 社會新聞犯罪,並偶輔以醫師的專業定義解說。在社會新聞犯罪中,扮異性症、 戀物而偷竊、偷窺等性變態系族等被模糊而混合起來。例如,1990 年代末交替 之際的何志培醫生,曾於《聯合報》家庭副刊撰文〈解析戀物症〉一文,解說戀 物症指迷戀無生命的物體或身上部位,由精神療法往往無效,行為療法如電擊「厭 惡制約法,效果較令人滿意」 。2003 年 6 月因瞥見國內一則離婚司法判例,有感 而發、何氏撰文向社會介紹醫學上的扮異性戀物症,「一般來講,扮異性症不會 危害社會和他人,但其行為有違善良風俗。故對這類患者應採取治療措施,及時 進行處置」 。晚近 2014 年 9 月一則扮裝男子在男廁將女裝換回男裝、遭民眾擔心 安危而向保全通報的新聞11,楊聰財醫生也向媒體隔空診斷「可能是扮異性症」, 僅管新聞事主自敘的扮裝行為並無涉於性喚起、並不符合 DSM 定義。

台灣網路社群田野的局外觀察 在網路社群中,性別運動團體與 PTT 跨性別板一面倒地以性別認同不同於 原生性別(舊稱為 transsexual 變性人)的群體為主;而 cross-dressing 群體愈往 龍蛇雜處的平台活動:UT 聊天室、以前奇摩家族等。在 2009 年左右的貼圖交友 互動架設論壇「星球」,以時裝拍照為旨趣的人際群,對於裸露、情慾化照片的 群體也有極大的排斥12。晚近 Facebook 流行後,原先在星球的時裝拍照人際群也 轉往使用臉書;而各式各樣的半公開 FB 社團與個人帳號,仍相對平順地有固定 的訊息更新、按讚與私約等交流。部份朋友為了旨趣目的方便,直接自我宣稱認 11

對此新聞的分析,見陳薇真, 〈空間衝突我怕怕-顛倒跨性別人權小門〉 ,第 13 屆性權論壇發 言稿,2015 年 1 月 23 日。 12 一位報導人(代稱A)表示,其居於時裝扮裝與性意涵的光譜地帶,面臨兩邊不是人的情況。

12

同是 CD;但許多時候,並未刻意自我認同,反倒給予了渡於「跨性別」正當性 下的網路交流空間,再私下過濾尋找安全的同好。汙名的策略生存是個課題,許 多自認性別認同女性、因而自屬“真正的跨性別”,常抱怨收到 cross-dressing 和 男性的性邀約,對其造成性騷擾。 陳薇真(2010)將實際田野呈現的典型敘事,描述為小時偶然下的衣著和性 喚起後,隨著時間,渴望與他人互動,而許多發展為經常女裝外出,偶有愈往女 性自我浮現和全時裝扮,偶有在來回前後的往返擺盪。 台灣研究中,何春蕤(2003:7)於 2000 年前後的質性訪談中,描述了扮裝 與變性的分離張力「CD 是穿一著一件隨時可以更換的漂亮衣服,TS 是穿著一件 永遠脫不掉的錯誤衣服」(引自 90 年代末社群個人網站「艾絲姑娘」)13,以及 一句敘及性喚起群體的旨趣「這些主體的興趣/性趣在於觀看鏡中的自己並感受 緊繃的衣物,然後 DIY 自慰解決」 。黃國書碩士論文《扮裝異男的性別逾越愉悅》 (2006)從其偶然的學生時期反串戲劇演出經驗、反思自身男性/陽剛構成的束 縛,並以質性訪談兩名受訪者作為主要內容14。黃國書的研究呈現了個案從兒時、 大學和出社會後的敘線與持續孤獨感。 一篇由妻子角色寫作的博士論文< Living with a transvestite: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wives and committed partners of transvestites>(2000)中, Heather Christine Freegard 強調交叉敷料是複雜現象,其並未放棄男性認同和角 色、而是希望偶爾女性化或成為女性角色,其對於 gender identity 之人格同一性 單一、永恆不變的預設是個挑戰(18-19) 。性喚起只是部份時候或經驗,之後或 更多時候其更專注於其女性氣自我(feminine self)與女性氣實踐,以衣著、表 現、舉止、聲音等方式。cross-dressing 念頭的頻率,與男性社會生活時的束縛程 13

「又例如,CD 和 TS 之間有時也會形成在正當性上的競爭,有些 CD 覺得 TS 太過偏執一定要 手術,有些 TS 則認為 CD 的變裝行為沒有什麼深層的含意。標籤分類上的這種相互排擠,反映 的倒不是個別群體的狹隘心態,反而是跨性別整個族群的異常困難處境和汙名壓力。 (何春蕤 41) 」 14 儘管黃國書以詮釋現象學,但將「日常生活」誤作為一個規範性概念,而將田野裡的紅頂藝 人等舞台、以及 SM 角色情境,均以「並非日常生活」而予以排除,並指陳其對 “日常實踐者” 造 成形象壓迫。筆者認為,儘管是研究對象的劃定,卻仍造成了階序化的優劣效應。按現象學原初 生存論而言,不論任何現象都早已是在某一具體脈絡的生活當中。

13

度相關,暫時的極致自我客體女性化是男性壓力的解放(44-45)。 在龍蛇雜處的平台,可以看到葷腥不忌的互動實踐。有貼自己穿著性化女性 物件的偶有隨興自拍或旅拍;有女裝自縛;有後庭按摩棒,並且有多人同好按讚 與留給「約嗎」 ;有純男與 CD 約,也有相互 CD,女裝、假髮與化妝後,相互撫 摸彼此穿著絲襪的雙腿,或融入「綁綁」元素。 都市下的網路陌生人化,提供了性邂逅的空間,但也有其孤獨化與階級效應。 為了隔絕社會性道德汙名,網路邀約常以一次(同一對象無再次) 、流動。 [階序 化分析]常大膽活躍網路邀約的 CD、TS 或純男,多半社經背景中下(伴隨較高 的直接人身安全風險);而高教育或社經背景人士,則要花更大的時間心力過濾 交流的對象,以達身份管理。

認同政治的邊界戰爭 自二戰後美國 1950 年代起,變性和交叉敷料才彼此分離,前者指心理認同 歸屬於(不同於出生時)另一個性別,後者指仍自認是(異性戀)男性。兩者在 中性的 cross-dressing 行為時,形成不同的意義結構。對變性而言,衣著與心理 認同是相一致的;對交叉敷料而言,正是基於性別極化衣著與自我認同間的反差、 或暫時情境,交叉敷料才之所以其所是(有其意義)。 外部方面,在社群的語用中,變性或 CD 的區隔又有如下:全時或半時(full time; part time);經由醫療或不經由醫療(但這界線被打破/穿越);非關情慾或 關涉情慾的(反映對性的社會汙名之懼怕);或者──正的或不正的。差異並不 平等,總是形成誰是優勢、誰是次要的階序化(hierarchy)。不論如何,筆者認 為,一方面是認同化動態過程的動態結構之差異與多樣;一方面是生活選擇或處 境。

交叉敷料丈夫及其妻子:在最主流的異性戀特權裡的最不可見/外部 在性科學中,同性戀被(非異性戀生殖目的)問題化,而使得變性和扮異性

14

症被推往(相斥的)異性戀化。後來美國社群,同性戀的反串行為及其意義被標 示為 drag queen 或 drag king;自 1950 年代的 Virginia Prince 起,交叉敷料被描述 性地定義為是以異性戀男性社會生活方式(通常平日以男性社會生活,交女友、 進入異性婚姻)的 cross-dressing。由此可拉一條不同於同志婚姻或「同妻」(同 性戀男性與其配合世俗而娶的妻子)的特殊性交叉敷料丈夫及其妻子的親密關係, 交錯於異性戀一般人生活又難以向外人啟齒的雙重生活(double-life)──但又 不同於同妻,交叉敷料丈夫是仍以男性身份真心地愛慾著他的妻子、只是有一般 丈夫角色以外的真我面向、並且希望獲得妻子的理解與支持。交叉敷料的低能見 度也阻礙了對交叉敷料丈夫及其伴侶的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 其中幾則饒富意義的故事。2013 年《自由時報》副刊,一位妻子自述其結 婚三年的老公常要求偶爾獨自外宿一晚,後來發現他婚姻就有變裝癖,妻子原先 不能接受、後來想想「網路上有好多男生也都有這種傾向」而慢慢接受。只是丈 夫竟然曾女裝外出,又要她隱藏祕密,妻子擔心丈夫最後跑去變性怎麼辦?駐報 諮商師回應道, 「畢竟異裝癖男性在日常生活的其他領域還算很 OK,個性也比較 循規蹈矩和溫和,有些尚能擁有幸福的婚姻」「只要不影響到家庭生活和工作, 不妨適度尊重他的穿著喜好,協調出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限度」,若有變性念頭 再前往專業心理師諮詢(自由時報 2013 年 10 月 6 日)。 2003 年 TVBS 報導,一名結婚 5 年的太太,因身為公務員的丈夫「每天都 要穿性感女內衣褲」 「早上起床上班,襯衫西裝褲的外表裡穿的還是女生內褲」, 太太夜夜失眠、最後罹患憂鬱症、精神崩潰到正在接受藥物治療。太太想離婚, 但因無經濟能力(扣連於女性社會處境不平等)而無法。 一則司法判例,一名已婚十多年、育有子女的男性,因習於變裝、常於網路 上與同好約性愛的事實被妻子發現,妻子無法接受,而申請判決離婚。判決書中, 丈夫自述其婚姻以來履行夫妻義務,正常工作扶養妻子與子女,更常多做家務, 對婚姻投入用心,變裝只是私人事宜,其律師更援引國際人權公約的性傾向與性 別認同來主張其性少數的人格權。

15

在西方世界,已有好幾本以伴侶為敘說主體的大眾出版,如 Peggy Rudd(1989)、Helen Boyd、(2011)等書。[……] [對妻子的社會支持] [驚訝、困惑、失去、接納、關係] [與同性戀親密的對比:異性婚姻、雙重生活、太正常而隱蔽] [欺騙]

社會新聞的犯罪建構 2014 年 3 月《蘋果日報》報導,高雄一名 40 歲已婚男性,太太體諒他,帶 他共同去女性內衣店選購。不料一次因「工作壓力大」 ,偷隔壁鄰居, 「一時衝動 搞得鄉下全村皆知」,遭當場逮捕。 2013 年 11 月《蘋果日報》報導,高雄一名 33 歲已婚男性,育有一子一女, 十年前老婆突然離去,精神受影響而無法再工作。日前在公園行走,因「蓄短髮、 臉上還有鬍渣,但胸部卻異常隆起,胸圍傲人」,其胸罩穿在一般衣物內、卻遭 警察強制察看。當事人說是因為「太思念老婆」,警察在無明確犯罪事實與證據 下,仍依竊盜罪嫌送辦,並遭媒體強制拍攝掀衣照片。

處境麻煩 私領域的「家」→無法向父母、妻子或子女出櫃。公領域與私領域對交叉敷 料的雙重夾殺,既非「公、也非「私」的不能存在。只能以資本主義方式,小心 翼翼藏在床底、自車後箱,自租或與同好共同合租另一間套房(目前悉知多年來, 在新北市、台中、西部縣市等皆曾有此模式)。在此帶出的視野,當同志或跨性 別正典(homosexual-normative; transgender-normative)的公民權愈加進入婚姻與 社會福利體系(如同志中心、方案服務)時,早在此之前,自發互助的經濟與情

16

感支持早已草根實踐。 網路同好交流:(A)刑法 235 條色情圖文;(B)搭訕訊息構成性騷擾。若想舉 辦以動力團體原則、帶領身體感、訴說和自我肯認以達消除社會隱蔽產生的內化 自我否定之公開活動,公開活動訊息恐遭警察以防治毒品之名闖入臨檢。 「公開」 「意圖公開」與「猥褻」的定義,許多人對異類性喜好的態度,已採取自由主義 式的寬容:關起門來,只要不會妨礙到別人。然而,當社群的典型敘事之一── 穿著女裝、內綁繩束、跳蛋塞下體震動,帶著口罩、帽子,騎著機車到公寓頂樓、 公園、偏僻郊區或夜晚的加油站與便利商店,被路人看到、享受被看注視又害怕 被發現的混合快感、而達性高潮、回家書寫經歷並自拍上傳時──當公/私領域 難以嚴加二分時,如何界定當各式各樣性偏好就是處在如我們一般的公民社會 中?

結語 回到開頭,晚近正在爭論變性才是傳統、狹義的跨性別。然而,追溯其淵源 發現,在歐洲性科學時期,一開始同性戀其實是跨性別化的;transvestite 原先只 指涉(穿著與性器官相反的衣著)行為本身,觀察到的現象描述是相當分歧、多 樣而並存,至少混雜地包括異性歸屬感、客體化自我、性喚起或進行性徵相關醫 療手術欲望;直到二戰後美國 1950 年代,當 transsexual 語意為想變性手術的人 時,與之相對的不想手術的 transvestite/cross-dressing 語意才浮現。歷經婦運15和 性少數社群/運動分合,總括語意的 transgender 才浮現。尤到 2008 年當 LGBT 以 SOGI 納入國際人權16後,以永恆不變的心理認同來界定的“跨性別者”成為 正當化的唯一語意,卻丟失了一百年前現象浮現時的分雜多樣。 除了思考何謂正常的性喜好、性別乃至“正常的”跨性別之外,我想,我們 15

如果想起二波婦運的 gender 一詞其實是來自男性醫學家為了解釋變性人和陰陽人。 並使 LGBT 作為西方民主國家以人權為名對第三世界進行介入的政治托詞,、卻轉移了西方 國家自身帝國主義和跨國資本主義災禍的責任。

16

17

必須接受 cross-dressing 行為的多重意義(甚至彼此之間相互矛盾) ,並非各種敘 述的總合,而是面向未來的保持開放。交叉敷料作為“跨性別”的他者,反倒照 映出當跨性別愈益晚近而僵化時刻的間隙或不穩定,尤其是挑戰 gender identity 是沿續自西方中世紀以來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永恆不變之形上學預 設、卻作為人權和律法的基礎(陳薇真,2014) 。我也援引 Spivak 和白露的概念, 將「跨性別」看作是歷史性的詞語誤用,其符碼來自經驗的、徒勞於明確指涉對 象的政治構成場所。 作為交叉敷料的局外人,我想冒險地提出一點交叉敷料連續體(transvestism continuum)──援自 1980 年 Adrienne Rich 概念。我們從鏡中的鏡子而誤認自 己的身體形象(body-image);這之間的斷裂、變異和深淵,可能造成各式各式 痛苦與愉悅的本體論大千世界。精神分析中,慾望擁有(desire to have)和慾望 成為(desire to be)的分離又連帶。許多跨性別圈內人恐懼的只穿絲襪、大腿、 胸罩之照片,也常出現於原女異女的情慾網路自主貼圖中:表示因性別化的情慾 化衣著而性喚起或覺得自己也性感化了起來,是普遍的人類現象。20 世紀初「丹 麥女孩」的畫家故事,主角因為偶然借兩位同是畫家的女伴打扮成女裝當繪畫模 特兒,Lili Elbe 可能是變性人、陰陽人(intersex),但也可讀作是兩人之間相互 對象化對方而自我客體化女性化自己──CD 社群之間常出現相互 CD 對方與自 己,或者說,人類世界即是互為主體地、性別化的性化(gendered erotic)經由 假想或他人眼光而構成自我。冒著風險地說,每個人都是 cross-dressing。 以兩件事作結。2011 年 1 月《蘋果日報》報導,中山大學男生宿舍一名男 二男生,被發現「身穿性感女裝、曲身倒臥在淋浴間內,頸部繫著一條繩子,雙 手以繩綑綁,緊急送醫, 急救後仍回天乏術。[..]警方透露,死者看不出有輕 生或性別異常傾向,卻穿著女性衣物死在淋浴間,可能是仿效『窒息式性愛』, 藉上吊想讓自己在窒息瞬間得到性快感,沒想到操作不慎,賠上自己的性命」。 我們並不考究實情,媒體是媒介的再現物。然而,我要提問的是,這則曾經存在 過的真實生命並沒有也不會在「因恐同而死」 、總統府前的同志墓埤,不會在性

18

平教材,也並不列在林國華、蔡雅婷、宇浩等被不斷提及的跨性別紀念冊裡被哀 悼,而是託異、不可解而汙名地遭到遺忘。 cross-不同於 trans-(只有單向的從 A 方到 B 方)空間意義──十字、交叉 與往返。是否能作為當跨性別(trans-gender)又逐漸僵固、封閉而現成化時刻, 以外的另類可能或他性(alternative;alterity)?

參考文獻 Benjamin, Harry. 1966. The Transsexual Phenomenon. New York: Julian Press. Ekins, Richard and King, Dave. Virginia Prince: Transgender Pioneer. 2005. Ekins, Richard, King, Dave. 1996. Blending Genders: Social Aspects of Cross-Dressing and Sex-Changing, London: Routledge. Foucault. Michel. 1990.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 An Introduction (original Frehcn in 1976). Translated by Robert Hurley. New York: Pantheon. Freegard, Heather Christine. Living with a transvestite: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wives and committed partners of transvestites. 2000. Havelock Ellis. Psychology of sex: a manual for students. (original in 1933). 潘光旦 譯,1944。商務印書館,1997。 Meyerowitz, Joanne. 2004. How Sex Changed:A History of Transsexu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參考王文卿譯, 2007,《性別是如何改變的》,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Susan Stryker and Stephen Whittle (ed.). The Transgender Studies Reader. Routledge. 2006. 陳薇真。2010。〈台灣變裝社群初探〉,2010 年女學會年會,屏東教育大學,10 月。 ──2014。 〈跨性別議題「性別認同」概念的翻譯政治問題與公民權運動反省〉。 2014 年女學會年會,高雄醫學大學,10 月。 ──。 〈空間衝突我怕怕-顛倒跨性別人權小門〉 ,第 13 屆性權論壇發言稿,2015 年 1 月 23 日。 黃國書, 《扮裝異男的性別逾越/愉悅》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何春蕤, 〈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 。見何春蕤編, 《跨性別》 ,中壢:中央 大學性/別研究室。2003。 張小虹,<在張力中相互看見:女同志運動與婦女運動之糾葛>, 《婦女新知》, 第 158 期(1995),頁 5-8。

19

張娟芬,1995,<Like a Lesbian>,《婦女新知》第 158 期(7 月),頁. 8-10。 紀大偉、甘濟維。 〈「如何翻譯 Sexuality」演講紀實〉 。 《婦研縱橫》101,2014 年 10 月。頁 84-89。 紅水鮮、紀小尾、蛋糖饃,〈小小酷兒百科〉,《島嶼邊緣》10,1994 年 1 月 15 日。頁 47-71。 〈酷兒發妖:酷兒/同性戀女性情慾「妖言」座談會紀實〉 ,時間 1994 年 10 月 30 日。收於《酷兒理論與政治》 ,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8。頁 51-52。 李泳萱、薛克利、文榮光。〈戀物症的性心理評估與治療:個案報告〉。《台灣性 學學刊》7(2),2001 年 9 月。頁 89-96。 李鶯喬,〈王大夫信箱 青少年心理衛生及精神問題解析 焉能辨我是雌雄〉。《聯 合報》,1980 年 5 月 1 日。 穆基,〈男女之間 關於戀物癖〉,《聯合報》,1981 年 9 月 18 日。 吳昭君、李讚盛,〈丈夫整天穿女內衣褲 太太得憂鬱症〉,TVBS 新聞,2003 年 8 月 26 日。http://news.tvbs.com.tw/old-news.html?nid=403630 〈驚覺老公有變裝癖 幫忙隱瞞又怕失控〉,《自由時報》,2013 年 10 月 6 日。 〈老公戀物癖 老婆陪同逛女性內衣店〉,《蘋果日報》,2014 年 3 月 14 日。 〈男賊驚現「豪乳」 穿胸罩思念逃妻〉,《蘋果日報》,2013 年 11 月 27 日。 何志培,〈解析戀物症〉,《聯合報》,1997 年 12 月 1 日。 --〈揭開扮女裝的面紗〉,《自由時報》,2003 年 6 月 17 日。 〈做自己錯了嗎?遭捷運站長保全盤問〉,蘋果日報,2014 年 9 月 4 日。 〈疑仿窒息式性愛 男大生穿胸罩褲襪吊死 雙手緊綁不似自縛 卻查無外人 警: 怪異〉,《蘋果日報》,2011 年 1 月 16 日。

20

Lihat lebih banyak...

Comentarios

Copyright © 2017 DATOSPDF Inc.